第150节

  “老朽想先听听殿下,对当今局势如何作想。”费宏德认真说。
  段岭沉吟片刻,知道费宏德还需必要的信息,毕竟他未曾真正深入接触南陈朝廷,恐怕有误会。
  段岭起身踱步,片刻后开口。
  “乌洛侯穆让蔡家独子蔡闫冒充我的身份。”段岭说,“他见过我爹,与我在名堂、辟雍馆相熟,又有乌洛侯穆教他,伪装起来应当并无太多破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费宏德轻描淡写地说,“这样一来,假太子便成了众矢之的,你置身事外,反而躲过了这一劫。”
  “是。”段岭点头,来回踱了几步,又说:“我曾想过,如果没有他,朝中会变得如何。如果牧相想谋夺帝权,定会在我父亲死后……”
  费宏德接口道:“设法让皇后生下子嗣,再除去你四叔李衍秋,这样一来,他便可以国舅身份名正言顺地摄政。”
  “对。”段岭答道,“于是假太子归来,打乱了牧相的布置。双方互相牵制,我猜牧相现在最想除掉的,就是坐在那个位置上的蔡闫。先设法扳倒他,再推动原先的计划,所以他让长聘过来,寻找段家人的下落,若不出所料,很快,他就会开始对付太子了。”
  “这是你最好的机会?”费宏德问。
  “可是长聘失踪了。”段岭说,“我将奔霄交给他,让他回邺城来,结果反而是乌洛侯穆带着奔霄,来到落雁城。”
  “死了?”费宏德问。
  “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段岭答道,“乌洛侯穆告诉我,他在路上碰见奔霄,我不知道他所言是不是真的。没有人证,杀长聘又有什么用?”
  费宏德皱眉不语,段岭又说:“昌流君沿着另一条路南下回江州,他成功逃掉的话,那么钱七就到了牧相的手中。牧相就有了太子的证据。而长聘如果被影卫抓走,到了太子的手中,那么太子也掌握了牧相的证据,接下来,只看谁先按捺不住动手了。”
  “长聘失踪。”费宏德说,“姑且不论去了何处,牧旷达都会十分忌惮。”
  “他知道太多事了。”段岭说,“对不起,费先生,我知道他是你师侄……”
  “多行不义必自毙。”费宏德说,“我与长聘的师父,昔年正因天下理念分道扬镳,并无多少交情,你不必自责。”
  段岭松了口气,长聘有时的计策十分不择手段,人命都能成为他的棋子,更何况他也许一直与牧旷达密谋,想杀李衍秋,若长聘被除掉了,说不定还帮己方去了一名劲敌。只是如今他生死不知,下落不明,更不清楚接下来有何动作,实在令人焦虑。
  “牧旷达不会贸然发动布置。”费宏德说,“暂时还是安全的,除非他知道了长聘的去向或是生死。”
  “嗯。”段岭点头答道。
  费宏德说:“现在你正可置身事外,切不能忙着回江州,否则牧相定会用你来取代长聘,一旦他要你设法杀陛下,你就麻烦了。”
  段岭得费宏德点播,一想果然如此。
  “那么,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机呢?”段岭问。
  “牧相与太子有一方忍不住,先动手的时候。”费宏德答道,“届时牧旷达没了长聘,定会设法将你召回去。”
  段岭豁然开朗,只是这么一句,他便清楚了思路。
  “多谢先生。”段岭朝费宏德躬身。
  “不客气。”费宏德说,“我只是疑惑,现在长聘究竟是在东宫呢,还是在哪个没有人的山谷?太子不堪为你之敌,不过是倚仗着身份。真正的敌人,乃是牧旷达,必须借此事先除牧旷达,否则哪怕你成功回朝,大陈朝政、派系,也有至少一半掌握在他的手中。”
  段岭叹了口气,说:“牧家盘根错节,实在难以撼动。”
  “去掉长聘。”费宏德说,“你已成功了一半。”
  “可要怎么治他的罪呢?”段岭说,“一上任就铲了我的师父,朝臣不会答应的。”
  “治他谋逆。”费宏德朝段岭说,“诛他三族。”
  段岭沉默了,他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
  费宏德又说:“待他召你回去时,你须得尽快搜集他谋逆的证据。殿下,你宅心仁厚,有些话,老朽不便说,但你心里须得清楚,凡事终究是以大局为重的。”
  “乌洛侯穆落在了你们手中。”费宏德说,“切莫放他走,此人乃是至关重要的人证,将他扣押起来,切记不可走漏风声。这样一来,太子便会怀疑乌洛侯穆被牧相抓住了,而牧相则猜忌太子。”
  “我说服不了乌洛侯穆为我做证。”段岭答道。
  费宏德微笑,说:“殿下,你能办到,一切看似毫无头绪,也许只是时机未到。”
  “是吗?”段岭充满歉疚地笑了笑,说,“我总是觉得,如果没有武独,也许我很快就死了,什么也做不了。”
  “你已经做了太多。”费宏德说,“须设法先让郑彦起疑,届时,老朽也会与你一同回江州,设法到牧旷达身边去。”
  “那么就多谢先生了。”
  段岭坐回榻上,沉吟片刻,又道:“邺城外债众多,外头还有五万大军,不知如何是好。”
  费宏德笑道:“殿下已心中有数了,何必焦急?”
  “先说内政吧。”段岭说,“这钱实在不知道上哪儿弄去。”
  “发展商贸。”费宏德说,“令河北郡成为山东与中原的连接点,河北最不缺的就是人。”
  “是这么说。”段岭答道,“但河北远非一日可成。”
  “慢慢都会起来的。”费宏德说,“至于退兵,解铃还需系铃人,布儿赤金家族,素有争斗。如今耶律陛下在此盘桓,是元、辽、陈三国自上梓一战后,距离最近的一次。何不借此机会,讨个三两年的边境安生?”
  “就怕拔都起不到太多作用。”段岭说。
  “窝阔台、察合台、托雷三兄弟明争暗斗。”费宏德说,“奇赤昔年战伤发作,拔都取代其父,隐约需领一部,你若将他一直扣在邺城,查罕正乐得不来救他,先平了族中内患,吞并奇赤部余兵再说。耽搁得越久,对他来说便越不利,这是想当然的。”
  拔都若能退那五万兵马,段岭实在是求之不得,但拔都说话作数吗?他实在无法保证,万一他离开了邺城,反倒卷土重来,那可就完了。
  “元人最重誓约。”费宏德说,“如何出面谈妥此事,仍看你与耶律陛下如何作想了。”
  “嗯。”段岭对这次的谈话非常满意,隐约间有了一线希望。
  武独开门进来,将费宏德送出去,段岭知道许多事,不可操之过急,须得一步一步来,反正费宏德既然点了头,接下来至少一年里,都会留在南陈,凡事都可问他。
  武独在门外听见了两人的对答,与段岭对坐片刻后,武独问:“接下来找谁?”
  段岭还有点走神,答道:“先想想。”
  他们现在有三个证据,其中一个是试卷,另一个是钱七,还有一个,则是郎俊侠。钱七也许可以证明他是段岭,而试卷,则可以证明他与蔡闫的笔迹。
  对于牧旷达来说,“证真”并不重要,要的是证伪,即蔡闫并不是段岭。这份试卷对蔡闫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段岭提到试卷时,武独便去找了出来,摊在桌上展开。
  武独保护得非常好,最初收在剑鞘里,后来又用油纸包着,性命一般地守护着这证据,可以说除了段岭的安危之外,这两份试卷就是最重要的了。
  “拔都那里说不定还有。”段岭说,“只要找到当年的一些留书,也许都能配合。”
  “辽国有没有?”武独问。
  “辽国也许也有。”段岭说,“我记得当年耶律宗真看过我的文章,只不知他是否还留着,还有我俩来往的书信。”
  武独说:“届时让他一并取了来。”
  “你觉得郑彦知道这件事吗?”段岭心中一动,问道。
  武独答道:“我想他隐约猜到了些,只是不得确认。”
  “那我四叔呢?”段岭问。
  这点武独无法判断,段岭又问:“如果告诉郑彦,他相信的可能性有多少?”
  “他会相信的。”武独说,“只是我不知他是否站在淮阴侯那边。”
  段岭实在难以决定,片刻后武独说:“我听见你与费宏德的交谈,你真正要争取的,还有一个人。”
  “谁?”段岭问。
  “谢宥。”武独说,“只要他心中存疑,许多事就好办得多。牧旷达的计划、蔡闫的行动,你想插手,就要通过谢宥,现在他牢牢把握着整个江州城。”
  那么等到牧旷达预备发动布置时,须得去见谢宥一趟。
  “怎么说服他呢?”段岭问。
  “把乌洛侯穆带去见他。”武独说。
  这是唯一的办法,段岭每次想到这些问题时,就充满了忐忑与不安,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身份,一想到要成为太子,就有点无所适从。
  所幸武独会一直陪着他的,他再看武独时,十分庆幸有这么一个人,始终在他的身边。
  “怎么了?”武独认真地看着段岭,伸出手指,舒开段岭紧皱的眉头。
  段岭握住武独的手指,依偎在他的身前,久久不发一语。
  “元人军队情况怎么样了。”段岭枕在武独的肩上,觉得十分舒服。
  “还在黑山谷。”武独说,“并未逼近,想必是写信通知窝阔台了。”
  段岭想起窝阔台的命令,本来是让拔都统帅军队,踏平邺城的,没想到这次连拔都都被抓了,窝阔台一定会气死。
  “宗真说了什么时候回去么?”段岭问。
  “他说在回去之前,想先和你谈谈。”武独答道。
  “传令晚上设宴吧。”段岭说,“款待他与拔都。”
  什么时候见郑彦呢?还有郎俊侠。
  回来后武独没有提郎俊侠,段岭想与他见见面,却又有点怕,有时候,他反而不想去面对郎俊侠。
  第166章 廷议
  北方狂风大作,寒潮将临,南方则秋高气爽,艳阳高照。
  江州附近山上,山枫转为橙红色,城中枫叶飘零。今年的难关总算熬过去了,江南一带水灾未有大面积泛滥,江左粮食歉收,江南则依旧是一个丰年。各地粮食调拨,贪污、亏空情况虽屡禁不止,但总算将即将爆发的民乱压了下去。
  这半年里,牧旷达功不可没,大陈在君臣的协力之下,平安度过了迁都后的第一年,然则北方的战报又来了。
  “元人久攻落雁城不下。”谢宥沉声说,“就怕一入冬,尽数转而南侵,进犯我大陈边境。”
  李衍秋、蔡闫、谢宥、牧旷达与苏阀,以及兵部尚书陈茂对着河北地图端详。
  “根据辽国送出的信件,现在他们在此处。”谢宥指向北方长城内的落雁城,解释道,“距离汝南,不过数百里,一旦他们转向,先过汝南,再过浔水,至少五万大军,河北尽在囊中。”
  “我们没有兵能支援北方了。”陈茂答道,“除却玉璧关下韩滨的部队,余数尽是江东子弟兵,擅水战与陆战,不擅骑战。”
  “玉璧关与潼关还有军队能调。”李衍秋说,“王山上任后,武独已打退了一次布儿赤金所带的军队,一旦元人卷土重来,将会非常危险。河北郡不能失,一旦失去,淮阴就会成为北大门。”
  这一利益,是所有人都需要维护的,朝廷不想失去河北,姚复不想把自己的封地直接和元人接壤,一旦河北沦陷,元人下一个目标要么是辽,要么是淮阴。淮阴若是失陷,江州就完蛋了。
  “姚侯治下军队不一定有抵御元军的实力。”牧旷达说,“河北风雨飘摇多年,其间太守几次写信求援,淮阴俱按兵不动,这次能不能说动他出兵,仍是未知。出兵后能否打个胜仗,亦是未知。”
  蔡闫只是看着地图,不说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陈茂说道,“本想着撑过今年冬季,来年春再做布置,但时不等人,须得增强河北军力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