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林仁肇见有人开口,不再思考自己口臭的问题了,高声道:“寿州危在旦夕,当以支援寿州为先。”
  于是,全票赞同。
  众人生出一个念头:赵匡胤已经够难对付了,这个罗幼度看着就不好惹,还是别去招惹了吧。
  第四十九章 谁敢不服,找他来辩
  庐州。
  “慢点吃,慢点吃!”
  罗幼度看着面前狼吞虎咽的窦仪,有些心疼。
  这位仪表堂堂的窦家长子现在的模样形同一乞丐,头发乱糟糟的,身上穿着破旧的百衲衣赤着脚,一脸的黑灰,跟挖煤工人一般。
  罗幼度刚才与之相见的时候,压根就认不出他来。
  若不是他自报姓名,罗幼度都不敢往窦仪身上去想。
  一个好好的大才子怎么落得如此田地。
  罗幼度将他带进了府衙,给他准备了膳食。
  窦仪尽管极力维护自己文士的最后尊严,没有直接上手,但吃得那叫一个香,牛嚼牡丹不过如此。
  罗幼度待窦仪填饱了肚子,方才询问缘由:“可象为何落得如此境地?”
  窦仪捋着自己胡须上的油迹,听此询问,方才说出了这一路情况。
  相比倒霉的赵普,窦仪的运气显然更胜一筹。
  他为了安抚百姓,离开了滁州城,躲过了一劫。
  但显然郭廷谓并没有打算放过窦仪。
  相比大周凭借军功论地位,南唐显然更加注重人脉关系与文采。
  南唐并非没有善战之将,只是没有发掘战将的人以及途径。
  郭廷谓这种常年在外的将官想要晋升是极为艰难的,不会放过任何立功的机会。活捉一个判官肯定不够,加上长史分量就足了。
  尤其是这个长史还是窦仪,他的父亲是中原士林翘楚窦禹钧。
  将窦仪献给李璟,定能得到赞誉。
  因此郭廷谓不遗余力地在滁州境内捉拿窦仪。
  窦仪东躲西藏,他一介文人即没有自保能力,也没有野外求生的本事,还要面对缉拿追捕。
  能够活着来到庐州,实属天幸。
  罗幼度听闻滁州竟然失陷,脸色亦微微一变,道:“是何人所为?”
  窦仪答道:“是濠州的郭廷谓,他乘舟而下与城中士绅配合出其不意地取了城。”他说着叹了口气道:“在下侥幸逃过一劫,不知与某一同任官的赵判官现在如何了。”
  他有些惋惜。
  赵普文化水平不高,但胸中韬略不俗。
  一般人不易察觉,窦仪与他一同南下,又一起共事,自然了解他的能力。
  罗幼度点了点头,郭廷谓,这就不奇怪了。
  郭廷谓可是南唐为数不多的能战之将,历史上郭荣费尽千辛万苦拿下了寿州,以为能够平推淮南的时候,就在郭廷谓手上吃了大亏,折了两员刺史级别的大将。
  郭廷谓从濠州南下,这是要断赵匡胤的后路啊!
  罗幼度心底嘀咕着,忽然他想到了什么,追问道:“那个赵判官可是赵普?”
  窦仪道:“正是他,先生竟知道他?此人甚有才略,现今只怕已为郭廷谓所擒获,甚是可惜。”
  罗幼度有些啼笑皆非,这蝴蝶效应有点意思了。
  赵普居然没有跟赵匡胤看对眼,甚至可能成了南唐的阶下囚?
  对于赵普这个人,罗幼度还是有几分看重的。
  目前看来,赵普是唯一能够与王朴媲美的存在。
  赵普厉害的地方并不是他的谋略,而是对于规章制度的定制。
  宋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赵普的手。
  当然以罗幼度超时代的目光来看,很多制度给后来的宋朝制造了不小的隐患,造成了军事上的疲软,并算不上高明。
  但严苛的来说跟赵普没啥关系,他一方面迎合的是老赵家的意图。老赵家自己黄袍加身,对于武将的矫枉过正实在过于严重。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武将受时代的影响,确实不像话。
  若有可能,找个机会,捞他一捞。
  罗幼度看着坐立难安的窦仪,知他吃饱喝足,开始注意起自己的仪态了,笑着让他下去洗漱,说道:“滁州既然失陷,可象不如就在庐州任职吧。我这边也缺人手,至于任命公文我会修书于官家,问题不大。”
  窦仪惊喜作揖道:“能在先生手下任职,仪倍感荣幸。”
  罗幼度笑着目送窦仪离去,然后从案几上拿出一张地图认真琢磨。
  尽管可能性微乎其微,他还是忍不住在想如果赵匡胤一不小心马失前蹄那该怎么接着往下打?
  他坏坏地想着。
  其实在他看来,赵匡胤吃瘪真不是一件坏事。
  南唐的国情跟他们大周不一样。
  南唐是文人执掌权柄,庙堂多是浮夸之辈。
  所以大周一路横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敌手。
  但是在清理了一批浮夸之人以后,真正能打能战的将领就会站出来挑大梁。
  大周上下显然给一连串的胜利迷糊眼了。
  真以为南唐这个十国最强是泥捏的,连郭荣这个皇帝都未必能够冷静地看待这一切。
  在郭荣分兵的时候,罗幼度修书劝过他,让他莫要过于激进。
  但是他也知道郭荣不会听的,或者他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郭荣是大周天子,他坐在这个位子上目光视线,所思所想与常人不一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