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两个各怀鬼胎,刘承钧想着拖延时间,卢多逊想着给满朝穷逼炫富,言语间透露着中原的富饶美好,相互谈的意外融洽。
  一直到了用膳时间,卢多逊看着刘承钧为自己准备的“山珍美味”,他很礼貌地浅尝而止,表现了自己的风度,也给足了刘承钧的面子,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汴京随便一家酒楼的油水都比这足。
  卢多逊目光不经意地扫过郭无为,这位北汉宰相,似乎并没有任何异样。
  第十五章 为我大汉,死而无憾
  刘承钧现在就想钓着卢多逊,这城中有使者在,罗幼度至少不会立刻攻城。
  刘承钧并不知道罗幼度的已经萌生退意,只以为他在城外建造攻城器械,为攻打晋阳做准备。
  但他身为北汉皇帝,不方便时时刻刻陪着卢多逊,就让手下各级官员作陪。
  中原使者天生高人一等,何况对方兵临城下,保不准自己小命就在对方手中,无可避免的受到明里暗里的巴结。
  对此刘承钧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任何小国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都会有一群主和投降的人。
  只要核心人物保持立场,刘承钧并不在乎其他官员的心思。
  卢多逊在中原王朝还是一个小歘歘,一个小人物。
  但到了北汉,使者代表着国家,代表的罗幼度,地位徒然拔高,非常享受这众星捧月般的感觉。
  他在卫融的陪同下,参观了晋阳城,不管有没有用,将晋阳城的结构布局,记在了心里。
  期间少不了与城里的官员接触,卢多逊莫不以出色的谈吐,丰富的学识,言语间表露的高贵,让人心向往之。
  但其实就如国外的月亮特别圆,中原的富饶比之现在河东的穷困,如同两个世界。
  小国的贫弱自卑,对上大国的富强自信,不可避免的就矮人一等。就算是空气,在某个别人眼中都会香甜几分。
  卢多逊本就博涉经史,聪慧强记,只是短短几日,就在晋阳城混出了不小的名气,挑动了不少燥热的心。
  相比卢多逊的左右逢源,刘承钧却越来越暴躁。
  罗幼度确实不打晋阳城,但他对忻州、代州的攻势却不曾松懈。
  这代州有一个雁门关,忻州有一个石岭关,都是为了对付异族入侵时修建的。
  山西盆地多山多涧,又有关隘阻隔,在不乘机南下,一旦代州、忻州失守,雁门关、石岭关接为中原把控。
  别说救援,消息都传不出去。
  因地势问题,对于忻州、代州的攻占,略耗了一些时间。
  郭进用了五天的时间,攻陷了忻州。
  而代州花费的时间更长,用了十天。
  二十天,罗幼度攻取了除晋阳城外的所有北汉疆域。
  而前往大同求援的段常如同失踪了一般,没有任何音讯。
  事件已经开始向郭无为预料的方向发展了。
  刘承钧也愈发的狂躁,直到这一天他得到了莫名的消息。
  攻陷忻州、代州的中原兵并没有安抚地方百姓,而是利诱外加半胁迫性的准备迁徙百姓。
  刘承钧古怪的将卢多逊请到了皇宫,质问道:“两国交锋,不伤百姓。中原皇帝以仁义扬名,却为难我百姓,作何道理?”
  卢多逊怒怼道:“我主何许人也?焉能干伤天害理之事?不过是心念山西百姓困苦,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还要给契丹蛮夷上贡。于心不忍,特将他们迁往我军掌控之处,给予他们稳定生活。”
  刘承钧眼中闪过一丝喜意。
  一旁的郭无为却是一脸苍白。
  两人都听出了卢多逊话中的吐露的消息。
  罗幼度此刻迁徙百姓,意味着他根本就不打算攻打晋阳城,将百姓迁徙走,便打算撤了。
  一则消息,刘承钧、郭无为所想到的完全不同。
  刘承钧想到的是晋阳安全了,他这个皇帝保住了。
  而郭无为想到的却是没有未来!
  对于北汉的前景,郭无为之前依然抱有一定的希望。
  只要他们守住晋阳城,中原久攻不下,士气疲惫,锐气丧失,契丹还是会出兵的。
  耶律屋质是契丹少有的智谋之士,会在最恰当的时候,选择最恰当的方式登场。
  他们完全可以趁机将失去的土地城池收回来。
  可现今罗幼度毫不拖泥带水,在士气如虹的时候,迁徙百姓。
  契丹所求不过就是一个缓冲地而已。
  罗幼度让出了缓冲地,面对强劲的中原,他们没有理由冒险出兵了……
  结局两厢满意,最伤的始终是北汉。
  北汉本就贫困,再失去诸州百姓,仅靠晋阳城一城,十万出头的百姓,他们能干什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厉害的宰相。
  哪怕是萧何、诸葛亮,也无法用十万百姓,对抗中原千万人口……
  这百姓一旦迁徙成功,北汉就是刀板上的鱼肉,一点发展的机会都没有,就等着给人宰割。
  卢多逊将刘承钧、郭无为的表情看在了眼里,一瞬之间,他明白了罗幼度的心思了。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汇聚了一句话:“陛下真乃神人也。”
  罗幼度哪有卢多逊想象的那么神奇。
  一切就四个字“先知先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