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定难李氏已经不可能再如历史上一样,十几个人躲在大漠里,在定难豪强的暗中支持下,发展成为一个让宋朝都头痛的庞然大物。
  甚至只要李光睿有胆子离开夏州,他便会让定难的豪强给撕成碎片。
  随着中原朝廷的不断施压,李光睿的威信越来越弱,他已经无法从银、宥、静三州豪强手中获取资源了。
  名义上李光睿是夏王,统御着夏、银、宥、静四州土地。
  可实际上银、宥、静三州已经完全自治。
  李光睿只能依靠着夏州,苟延残喘。
  负责围困定难军的姚内斌、董遵诲、李汉超、马仁瑀四人,早就收到了不少豪强的投诚。
  他们是真的坚持不下去了,中原断了他们的供给,百姓不断的外逃。
  银夏一地本就穷困,黄沙漫天。
  人力是赖以生存的是唯一财富。
  中原大肆招揽银夏百姓南逃,授予他们田地户籍。
  偏偏他们怕得罪中原,不敢追杀逃难的百姓。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实力一天天的缩水。
  迄今为止,整个银夏已无大豪强,与李光睿一样,都在苟延残喘着。
  罗幼度只是一纸调命,姚内斌、董遵诲、李汉超、马仁瑀四将各领着地方护卫军,直逼夏州而去。
  至于银州、宥州、静州那是期盼王师久已,根本无须朝廷出兵,纷纷改旗易帜,喜迎王师。
  李光睿跪伏在夏州李氏宗庙前,听着四方嘈杂的喊杀声,在他面前是李家历代英杰的灵位:李思恭、李思谏、李彝昌、李仁福、李彝超、李彝殷……
  看着上方一个个李家英杰,李光睿惨笑道:“都听听,都看看,这就是你们庇佑了百年的禽兽,值得吗?我们庇佑他们,给他们田地,给他们好的生活。结果呢?一遇到危险,反过来举刀相向,可不可笑?愚不愚蠢?”
  李光俨慌张地冲进大殿,看着疯狂的李光睿,叫道:“夏王,快走吧!”
  李光睿惨笑道:“走?还能去哪?”
  李光俨道:“去大漠,中原追兵不可能追到大漠里去。”他说着已经顾不得李光睿反对,上前就要去拉他。
  结果一剑刺穿了他的胸膛……
  李光睿自从接替他父亲位子以后,遇到的都是背叛猜忌,已经变得疯狂,不再相信任何人,见李光俨动手,本能地就给了他一剑。
  李光俨不可置信地看着自己胸口的剑,倒了下去……
  李光睿惨笑着,一把火将自己连着李家的宗庙都烧了。
  第一百四十章 刘鋹的礼物
  汴京,延和殿。
  “陛下,这是姚内斌、董遵诲、李汉超、马仁瑀四人送来的战功报表,还有监军送来的地方情况。”
  韩微将自己整理的奏疏,一并交给了罗幼度。
  罗幼度略微看了四将送来的战报。
  如他所想的一样,这战报极其简单。
  定难军的实力已经在长期以往的对峙中消耗空了。
  李光睿耗空了国库,自然只能吸百姓的血,百姓吸不动了,就向境内豪族下手。
  吸着吸着,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仇敌。
  其实李光睿能够坚持到今日,已经出乎罗幼度的意料。
  李光睿怪罪自己的先祖是全无道理的。
  若不是李家历代百年来在定难五州积累下来的恩德,历史上根本不可能有西夏这个国家的存在。
  历史上李继捧主动到宋都城东京开封,朝觐宋赵匡义,奏请向大宋献出世代保有的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放弃割据。
  李继迁不愿意李家基业断送,只带着十数人出逃,然后凭借远祖拓跋思忠的画像,招募了上万军队。
  这就是靠着拓跋氏百年来在定难累积下来的威望恩德。
  现实也是一样,罗幼度困住了定难,不断地出兵袭扰,令得定难物资短缺,生活无以为继。换作寻常地方,早就崩溃了。
  若非李家百年经营,定难焉能坚持到今日?
  是他李家父子因为野心,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
  百姓要生活,豪族也想跟自己的族人一并活下去。
  李光睿连最基本的活路都没给他们,又能指望他们怎么样?
  定难诸州的归降,已经不属于道德问题,那是生存的本能。
  除了在李家的据点夏州遇到一定的反抗之外,夺取四州可用一帆风顺来形容。
  罗幼度将战报放在一旁,问道:“李家与同族的拓跋家直系还有多少人?”
  韩微答道:“大约五百余人吧。”
  罗幼度想了一想,说道:“将他们迁徙到交趾去吧。”
  拓跋氏是党项族的大姓,将他们留在西北会有一定的后患。
  在草原上一个姓氏往往能够招募一群人为之效力。
  交趾需要填充一些汉人,党项族大多汉化,到了交趾那地方,与汉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还指望越芒人认党项人不成?
  这种事情无须罗幼度自己下令,自有枢密院下达任命。
  罗幼度继续打开了监军传来的银夏四州的情况。
  “夏、银、宥、静四州之地,或经饥荒,或遭水旱,兵役转输,疾疫死亡,百姓流离分散,十至五六,百里之地,不见鸡鸣犬吠。”
  这看起来很凄惨,但实际上要打一些折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