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黄昏知道朱棣动了杀意,但依然毫无畏惧,“在臣看来,景清此举愚钝,只是想请陛下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勿要伤了天下读书人的心,须知历朝历代,忠义之士万千,杀之不绝,而大明有景清这等读书人,不正是君王之福吗?陛下对于大明之功德,也不需要靠杀一个景清来证明什么,且众口悠悠最难堵,堵不如疏,疏不如收,不如趁这个机会,向天下万民显示陛下包容天下的胸怀,更以勤政、明政之举,打造一个盛世,以天下太平收天下人心,让天下更多的读书人为大明之辉煌未来贡献一生。”
  这番话简直说的漂亮!
  黄昏忍不住给自己点了三十六个赞,这是尽最后的努力阻止瓜蔓抄。
  朱棣闻言沉默,暗暗想着一些事情,觉得黄昏话说的很有那么一点道理,确实可以借此机会拉拢天下读书人的心。
  有些人真的杀不绝,杀了一个,还有千万个。
  许久才微微颔首,“朕自会思量,你有空思忖这些事情,不如抽点时间去诏狱探望一下你叔父。”
  这是在威胁黄昏了。
  黄昏能怎么办。
  在封建时代,再牛逼的人物没发育起来之前,也拗不过皇权啊。
  微微叹气,不再言辞。
  倒不是他怕了,而是黄昏察觉到朱棣的心思转变,很可能不会出现瓜蔓抄了。
  想到这黄昏有点沾沾自喜,老子果然是舌绽莲花的大才。
  朱棣对御前侍卫微微点头。
  一位侍卫端起冷水泼下去,景清便悠悠醒来——目睹这件事的黄昏很有些无奈,以前在电视里看见,觉得这很搞笑,没想到事实就是如此。
  科学原理大概就是用冷水刺激神经。
  景清醒来,缓缓起身。
  四个御前侍卫如临大敌,刀剑皆架在他脖子上。
  朱棣盯着景清,森然道:“你为何要刺杀于朕。”
  景清看清楚局势后,知道大势已去,自己策谋了如此之久,依然功亏一篑,惨然叹道:“吾为故主报仇耳,可惜筹谋多次,皆未能成事。”
  朱棣闻言看了一眼黄昏,没想到景清真的这么说。
  冷道:“你的故主是大明王朝,还是朱允炆?”
  景清怒道:“不是朱棣!”
  朱棣愤然大声道:“为何就不能是我朱棣,我不姓朱吗,大明江山在我手上,如今欣欣向荣,就比不得朱允炆吗?”
  景清哈哈一阵狂笑,泼口大骂,“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尔背叛太祖遗命,真乃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朱棣脸色扭曲勃然大怒,“胡言妄语,给我打!”
  一个侍卫收刀,几巴掌打在景清脸上。
  牙齿飞落。
  满口喷血。
  景清依然大骂不止。
  朱棣怒火中烧,有些失去理智,“割掉他的舌头!”
  朱高炽转开了头。
  他不忍心。
  朱高煦面无表情,心里暗笑景清的不识时务,这个时候你敢继续惹怒父皇,真以为我这位父亲不敢灭你全族?
  黄昏心里喟叹一声。
  景清如此作死,已经救无可救,但瓜蔓抄还是得阻止,毅然决然,无惧朱棣之怒,发起最后一次拯救劝谏,大声道:“陛下乃是胸纳万物之天子,何意要和执意求死之人斤斤计较,像景清这样的人,陛下杀之即可,哪怕再有千万个,就再杀千万个,甚至杀尽大明读书人又有何不可,杀他个山河陆沉,杀他世间无书生!”
  这是激将计。
  朱棣再铁血,也不可能杀尽天下读书人。
  朱棣暴怒之下,还真没反应过来黄昏的激将计,怒瞪黄昏一眼。
  少在这添乱。
  但却猛然想起黄昏先前说的那一番话,像景清这样的人,你要堵住他们的口确实不可能,要杀光也不现实,何况黄昏说的在理,杀不如堵,堵不如疏,要杜绝这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只有一种可能:我朱棣治下的大明,出现一个千古未有之煌煌盛世。
  以天下太平收天下人心。
  朱棣有自知之名。
  无论他今后在史书里怎样抹黑朱允炆,有些事注定遮掩不住的,所以朱棣才想要打造出一个辉煌大明来。
  以此证明他靖难没有错。
  历史的对错,大多还是从结果来推论。
  不愧是绝境逆袭的永乐大帝,在暴怒之际,还是想着要给自己立牌坊的……深呼吸一口气后,竟然压住了内心的沸腾杀意,挥手,“押下去。”
  御前侍卫急忙行动。
  黄昏见状意外的很,没料到朱棣竟然没有立刻杀景清。
  旋即大喜。
  大力出奇迹了,是自己的言辞说动了朱棣。
  瓜蔓抄有可能不会出现!
  第78章 天下大明
  景清刺杀朱棣,被割舌以后,口血喷朱棣,朱棣大怒,以“磔刑”处死景清,把景清肢体分裂,并剥皮,在腹中装入茅草,悬挂长安门示众。
  接着下令诛九族,但转相攀染,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还杀了景清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前后共株连数百人,景清故居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
  这是史上著名的瓜蔓抄。
  其惨犹在方孝孺案之上。
  现在景清押入天牢,肯定死定了,但阻止瓜蔓抄还有一线可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