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缓缓坐下,“上元大火案和你身为明教的人有什么关系?”
  黄昏摇头,“臣不是明教的人。”
  又道:“但是上元大火案,却涉及到了明教,所以才会有后来微臣被张扬囚于地牢,而明教高层不远千里来救的事。”
  朱棣半信半疑。
  一直在当看客的梅殷和纪纲两人心里暗暗着急,深怕黄昏花言巧语说服了朱棣,可两人又不敢发声,一旦两人直接对黄昏发难,反而会引起朱棣的怀疑。
  所以此事梅殷和纪纲两人是从事实出手。
  事实证明,黄昏确实和明教关系,事实证明,只要把真相摆在朱棣面前,梅殷他根本不需要说一句话,黄昏就必死无疑。
  话说回来,纪纲和梅殷两人完全没料到,他俩之间对黄昏的剿杀,竟然完美配合到了一起。
  第186章 化险为夷
  朱棣挥手,示意走近了的护卫退下,面无表情的看向黄昏,“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不能让朕满意,你得死。
  于彦良也得死,杜金明等七人还是得死,毕竟黄昏是明教的人,这八个人也极有可能,甚至赛哈智先前调给黄昏的赵芳生、苟布、张凤阳三人都得死,吴溥父子也一样。
  诏狱里的黄观更得死。
  黄昏深呼吸一口气,是生是死,就在这一次。
  现在他终于明白永乐的恐怖。
  古人诚不欺我。
  伴君如伴虎。
  豁出一切,大声道:“还请陛下着人去将娘娘请来。”
  上元大火案本就是直接针对徐皇后。
  朱棣看了一眼狗儿。
  狗儿立即小跑着出门,能救黄昏,他跑得飞快。
  朱棣道:“你先说。”
  当时上元大火案后,黄昏告诉朱棣的详情中,并没有关于唐赛儿一家的事情,此际为了自救,黄昏不得不细细说了一遍。
  最后说道:“此事娘娘可以作证。”
  朱棣脸色稍霁,“所以能找回宝庆公主,是唐青山的功劳,你能从张扬的地牢里逃出来,也是唐青山的功劳,他是回报你救了他女儿的恩情?”
  黄昏点头,“确实如此,确切的说,我是沾了娘娘的光,此事锦姐姐也可以作证。”
  救唐赛儿的是错打错着的徐皇后。
  朱棣略微沉吟,“此事无法找唐青山求证。”
  又看向张扬和刘思清,“你俩确定黄昏是明教的身份吗,还是只看见了唐青山来救他?”
  张扬有点蒙圈,他做梦也没想到竟会是这样的真相。
  道:“唐青山确实说过,黄昏是明教的人。”
  黄昏冷笑,“他不那么说,你会放了我和于彦良?你再仔细想想,唐青山除了说我是明教的人外,可曾拿出半点证明我身份的名册之类的物证?”
  张扬知道自己死定了,但该说的都说了,朱棣若是信守承诺,曾祖父就能继续在清源山礼佛。
  闻言摇头。
  确实,自己被利益蒙头,当时听信了唐青山的言辞,没让他拿证据,谁知道唐青山作为明教高层,干得出救大明官员的这种事来啊。
  再者张扬巴不得黄昏是明教的人,继续蛰伏大明官场,反正就是见不得大明皇室的好。
  朱棣见状,心中一咯噔。
  事情的来龙去脉立即清晰起来,这事还真怪不得黄昏,上元大火案,小宝庆失踪,唐赛儿一个小女孩又是无辜者,他只能送唐赛儿回去,顺便利用唐青山寻找小宝庆——估计黄昏当时并不清楚唐青山的身份,直到找到小宝庆之后才猜出来的。
  在泉州被张扬关在地牢里,官府身份没办法自救,只有依靠明教的唐青山,万幸唐青山此人极其侠义,要不然今日的黄昏就是张扬地牢里的一具白骨。
  思绪急转,最终推翻了先前的计划,觉得留下黄昏必杀了黄昏,可能是更正确是抉择,于是对殿中诸人道:“黄昏留下,尔等去殿外等候消息。”
  众人不敢怠慢。
  梅殷和纪纲心里暗叹了一口气,不得不行却礼出门,他俩怎么也没想到明明笃定黄昏是明教的事情,竟然还有这层隐秘。
  黄昏藏得好深。
  转念一想,黄昏能走到今天,绝对不是靠运气,估计早就预料到会出现今日的情况,但依然敢留于彦良的活口,证明他有信心能摆脱困境。
  其他人退下,御书房里只剩下朱棣和黄昏。
  朱棣起身,离开御书桌来到黄昏身畔,轻轻拍了拍他肩头,“如果你是明教的人,朕不得不杀你,有些事,哪怕是天子也很无奈。”
  黄昏讶然,“陛下……”
  朱棣颔首,“我知道,这件事是梅殷和纪纲想弄死你。”
  黄昏叹道:“陛下,臣确实是接触过明教的唐青山,也确实是靠唐青山从张扬地牢里逃出生天,当初故意接近唐青山,一则是形势所逼,为了找回宝庆公主,而是觉得以明教的势力,可以利用他们寻找建文帝。不曾想给自己脖子上架了把刀。”
  朱棣沉默了一阵,“唐青山是条汉子。”
  黄昏问道:“陛下打算怎么处置微臣?”
  朱棣想了想,“你确定通过明教来寻找我那侄儿,也是一种可能成功的途径?”
  明教是邪教。
  但朱棣不怕。
  朱棣的心病还是建文帝的去向,任何事情和建文帝的去向比起来,都不值一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