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黄昏立即道:“赛哈智现在已经率领人去整修官道,提前肃清沿途了,保证陛下此行,绝对没有任何意外发生。”
  朱棣大笑,“看来你是志在必得。”
  黄昏笑了起来,深情有些温和,“陛下,有些东西,您我君臣二人眼中,那就是世间最绚丽的烟火,也只有您才配得上和微臣共睹这旷世绝俗的永乐十二年的灿烂光明!”
  朱棣抚须大笑。
  ……
  ……
  大年三十多中午,在京畿朝野内外一片愕然之中,陛下和皇后,以及众多的大明藩王,乃至于朝堂一二品大员,齐齐出城。
  又见万国使臣、国王和王后在锦衣卫的拱卫下,跟随在皇辇后面一同出城。
  锦衣卫侵巢而出。
  驻守京畿周围的京营如临大敌,兵力抽调布防在京畿去往九跌河发电站的沿途,东厂那边,亦是全力出手,确保御驾安防。
  而在诸多的车架之中,还有五辆车。
  里面坐桌沈熙礼等时代商行的最高层,以及电力商行的两个负责人,他们也被黄昏邀请,去参加今天的盛举。
  除此之外,则是应天工坊那边的几个负责人。
  他们当然有资格,也必须有资格来目睹这一场注定要名垂青史的盛举。
  史官全程跟随。
  全程记录。
  黄昏的车架就在朱棣的皇辇后面,而摩诃黛维也戴了斗笠去往九跌河——她是被朱棣邀请的。
  因为朱棣提前有旨,所以出行得极早,按照黄昏送上来的流程,下午先来九跌河发电站,观摩之后,要在天黑之前返回应天。
  届时才是重头戏。
  去往九跌河的道路,早就被应天府衙和锦衣卫清理出来,饶是如此,也不好走——按照黄昏的规划,要年后才会修一条水泥路通往九跌河发电站。
  此刻黄昏就坐在朱棣对面。
  因为黄昏的出现,虽然没有医疗方面的事情,但很多事情不需要徐皇后操心了,这位在历史上英年早逝的女诸生皇后,如今逆天改命,气色反而好了许多。
  看这状况,大概率要和朱棣一起终老。
  这是好事。
  徐皇后这样贤淑的皇后,活得久,对大明就是好事。
  朱棣罕见的有些紧张,“这阵容让朕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词,为报倾城随太守,你看看,现在整个应天最高层的人,都因为你这件事去往九跌河,你确定不会出问题,到时候丢了脸面,朕可不轻饶你。”
  在大明官员面前丢脸事小。
  可还有万国使臣。
  这要是出了岔子,大明在世界上的威望何存?
  黄昏笑道:“陛下放心,出不了岔子。”
  朱棣嗯了声,“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徐皇后笑了笑,本想说出想法,但还是没说,觉得妹夫这事应该最后揭晓,才能给丈夫惊喜,徐皇后直觉的认为妹夫今日此举,和他在整个应天全城铺设电线有关系,大概整个应天城都会是一座光明神器。
  第907章 九跌河发电站
  出了应天,走入城郊,越走越荒凉,除了沿途那一排排高大的水泥杆子连成一线,偶尔可见三五人家,摩诃黛维等外国使臣,以及那些钦慕大明文化的国王、王后几乎以为朱棣是不是要处理他们了。
  谁也不明白朱棣想干什么。
  至于那一排排的水泥杆子,都连了电线。
  有见识的使臣和国王王后知道,那是大明光明神器里的一部分,毕竟连澜沧国王桑森泰都买了一套光明神器,其他邦国也有买了的。
  比如日本和朝鲜。
  黄昏敢卖,并不怕他们抄袭,因为要像大明这样大范围的运用,日本和朝鲜这些小国目前没有这个国力来支撑。
  大明只需要走在最前列就行。
  当全世界都学会用电,就能反刍工业,而那时候大明是世界霸主,不论国外有什么先进工艺和科学理论,大明都有办法将之引进回国。
  或者正常的人才引进,或者手腕强势一点的“购买”。
  一个时辰后。
  在众多使臣的眼中出现了一副巍峨壮观的画面。
  先是听见了震耳欲聋的涛声,原本还算平缓的地形,前面左右忽然出现两座矮山,一座巨无霸的大坝触不及防的撞入众人的眼眸。
  大坝高百尺。
  左右如翼,将一路所见的那条河流拦腰截住。
  又见两道浑浊瀑流从大坝两腰间倾泻而下,洪流席卷,涛声滚滚。
  这是一座水坝!
  这不是稀奇,毕竟各国其实都有这样的水利工程。
  远的不说,但说近的。
  大明蜀中就有一座流传千年的都江堰。
  只是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这座水坝好像不是用的巨石堆砌,而是用的大明修官道的那种水泥,坚不可摧的拦住了一条河流。
  朱棣看得也是心弦震撼。
  当然震惊。
  这座水坝,黄昏最多用了三年就修建成功,然而这样一座大坝,换做以往,没个十年根本不可能修成,而且更重要的是,黄昏修建这座水坝,征用的民夫并不是十万数十万,仅仅数百人而已,更多的人力是用在运输材料上。
  难怪……
  难怪官道修得那么快。
  因为有水泥。
  水泥修筑工事实在是太快,这事得找工部尚书商议一下,让工部那边和黄昏接洽,从今以后,全国范围内所有工程都采用水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