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1章

  一个南云省本地的土著,竟然能够有这样的文采,连字也写的如此漂亮,真是难得,也是真的是一个天才。
  听到刘晋的赞赏,李南山也是忍不住微微激动,如果能够得到眼前这人的赏识,自己以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时间在慢慢的流逝。
  十月的京城,天气已经转凉,狭小的考棚里面,众多的学子一边苦思冥想,一边又要忍受着逼仄的环境,寒冷的天气。
  可以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的人,每一个都可以算是真正的人杰。
  只是在八卦考试之下,人的思想和观念都被死死的束缚住,纵然在场的这些人都是人杰,可是又能如何?
  依然还不是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昨日的故事,始终没有人很多进步和突破,这让作为主考官的刘晋又是忍不住感叹一声。
  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一直以来都是这颗星球上最优秀的民族,一直以来也都是处在最巅峰的位置上面。
  然而越是到后面的时候,伴随着儒家一家独大,伴随着思想的禁锢,华夏民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的落后于世界,以至于有了后面的被异族统治,又有了后面的百年屈辱史。
  起初刘晋觉得华夏的落后是源于螨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现在看来,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了。
  儒家对思想的禁锢,对其它新事物的极力排斥,以至于华夏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关键是始终没有什么进步和突破。
  并不是华夏没有人才,事实上,华夏自古以来都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只是在这种思想的极度禁锢之下,对新事物的极力排斥之下,想要获得进步实在是太难了。
  人才都在苦心研究八股文上面去了。
  就儒家那几本破书,滚瓜烂熟、倒背如流都还不行,历朝历代不知道多少才子俊杰将自己一声的新学都放在研究这几本书上面去了,写出了浩如烟海一般的各种各样的注解。
  然而这些注解有什么用?
  说句实话,屁用都没有,纵然是字写的再漂亮,文笔再好,它无法推动文明的进步,只不过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空耗尽了才华。
  “唉~”
  刘晋叹口气,说实话真的很想一下子就取消这个八股取士。
  可是刘晋又知道自己不能,而且也根本就不可能一下子就取消这个八股取士,将来还不知道又多少聪明人要将自己的青春耗费在上面。
  很快,第一天考试的时间就过去了。
  会试一般是考三天,第一天考四书五经,内容都是从四书五经上面出,一般只要将四书五经被的滚瓜烂熟就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第二天考的是策问,策问的考试题目则是由主考官出,大家根据主考官出的题目写八股文,这是会试考试的重点,也是最为重要的。
  一般考题也都是从四书五经之中出,不过都会掐头去尾,又或是干脆从一段话当中找出几个字出来,然后让你去写。
  这对于考生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不仅仅要对四书五经非常的熟,能够找到出题的地方,还要弄清楚这个题目的所考的内容和意思,再来想办法写出漂亮的八股文出来。
  第三天考的则是诗赋,这个放在后世算是选修考题一样了,考的好不好和中进士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所以乡试和会试考试的重点就是在第二天的策问。
  贡院之中,三千多学子经过了昨天一天的考试,很多人都显得非常的疲倦,有些晚上没有保暖好的,甚至于还感冒咳嗦流鼻涕,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因此要退出考试的,都在静静的等待着今天的策问。
  “刘公~该放题了!”
  韩文扶起袖子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已经到了八点钟了,该进行策问考试了,于是来到刘晋的身边提醒道。
  策问的题目都是由主考官来出的,一般都会提前很早就想好来,到了考试的这一天,再写出来,然后差役会举着主考官主的考题在贡院之中行走进行通报。
  “嗯~”
  刘晋微微点头,来到桌前,微微沉吟一番,拿起笔就写出了‘当今之大明’五个字。
  看到刘晋出的考题,旁边的韩文微微一愣。
  这题目很显然并不是在四书五经的范围之内,不符合一直以来的考试传统。
  以往的每一次考试,策问都是从四书五经之中出的,你刘晋到主考官,怎么就乱来?
  “刘公,这样出题恐怕不合适吧,到时候必然引人非议的。”
  韩文和刘晋关系不错,毕竟以前在户部共事过。
  这题目要是放出去了,当场这些参加考试的学子们都要哗然了,到了朝堂之上,到时候刘晋肯定会少不了要被无数的大臣给弹劾了。
  虽然说刘晋被弹劾的次数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但也没必要为了一次科举考试而闹出一些事情出来。
  “我知道,不过就按此去办吧。”
  刘晋郑重的点点头,想了想说道。
  刘晋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想好了题,只是现在看到这些学子们在这里为了四书五经几本破书里面的东西穷尽一生,刘晋又觉得自己不该再和以往一样。
  或许出这样的考题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但也该有一些改变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