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韩遂悻悻地哼了一声,却不说话。
  刘协沉吟片刻。“在徐州、兖州招募老兵,计是好计,只怕他们刚刚解甲,又被征召,会以为朝廷政策反复。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杨彪说道:“陛下,臣有一权宜之计。”
  “说来听听。”
  “便会稽太守孙策率江东步骑、水师参战。”
  刘协转头看向孙策。
  孙策立刻起身,行礼。“臣愿往。”
  刘协无声地笑了起来。
  怪不得杨彪和周忠一起来,原来都商量好了啊。不过这个方案的确不错。调孙策参战,也算是一举三得。既将孙策调离了江东,又让他保持战斗力,还能迅速解决琅琊的战事。
  反正孙策出海征伐还有几年,先协助刘备收复辽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朝会本来也有这个内容,既然说到了,就一起讨论吧。”
  众人畅所欲言。
  除了韩遂有些排斥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赞同这个方案。刘协从善如流,当即做出决定,转孙策为北海太守,率步骑、水师万人,进驻北海,切断袁熙退路,争取将袁熙围歼在琅琊境内。
  考虑到孙策之前的装备陈旧,朝廷可以拨一部分军械,供孙策装备将士。为了能让这些装备更好的适应水战,有必要派一些专门制作军械的匠师去江东,配合调研。
  江东如果有能工巧匠,也可以参与其中。
  孙策悬在嗓子眼的一颗心总算落回了肚里。
  安排完了孙策,刘协又问周瑜有何想法。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周瑜长身而起。“陛下,臣冒昧,有一个请求。”
  “哦?”刘协笑了。“大胆地说,不要有顾虑。”
  “臣想出使塞外,亲眼看一看那些鲜卑残部,看看他们究竟有多少实力,能否对北疆造成危害。如果他们实力不足,只是为了生存,臣或许可以劝他们来降。”
  “你还有这个口才?”
  “臣的口才不佳,但是臣认识两个口才极佳的。若陛下允许,臣希望能带上他们同行。”
  刘协想起了一个人,不禁露出一丝浅笑。
  “你说的是谁?”
  “一个是江东吴郡人沈友,一个是臣的同窗好友,九江人蒋干。沈友年龄与臣相当,文武全才,刀法、书法、口才皆佳,人称三妙。蒋干少好纵横术,口才绝佳,是天生的说客。”
  孙策悄悄地看了周瑜一眼,一声叹息。
  周瑜从来没在他面前推荐过这两人,现在却一次性地推荐给了天子。
  不过仔细想想,他也能理解。
  九江人蒋干且不说,周瑜虽然没有推荐过沈友,但他是认识沈友的,也知道沈友三妙的名声。
  只是他从来没有过招揽沈友的心思。
  刘协想了想,看向其他人。“诸位以为如何?”
  杨彪说道:“臣本想辟他为吏,不过他不畏艰难,愿意以身犯险,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臣深感赞同。臣附议。”
  吕布也立刻做出了决定。“臣附议,愿沿途护送。”
  周忠看了周瑜一眼,有些无奈的说道:“臣附议。”
  第七百一十六章 喜忧参半
  刘协再一次做出决定,拜周瑜为郎中,命其出使塞外,探听鲜卑虚实。
  沈友、蒋干作为周瑜的随从,由周瑜出面邀请,到长安与周瑜会合。
  周忠再一次见识了刘协的果决。
  说好的事,当场拍板,绝不拖泥带水。
  周忠甚至觉得他有些鲁莽。
  不过他也理解了杨彪之前的说法,天子的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朝政,而不是扯了半天,一件事也没处理。
  这与周忠的印象相去甚远。
  大将军何进当政的时候,就是朝会上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最后还要到大将军府再讨论。
  当然,周忠也清楚,有些争吵就是为争吵而争吵,要的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让何进大权在握。
  只可惜,何进贪权,却不会用权,真正掌权的是袁绍。
  而袁绍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袁绍最近怎么样了?周忠突然很好奇。
  “周公?”
  刘协叫了一声,周忠却没什么反应。还是周瑜扯了他一下,他才回过神来。
  “陛下,臣……”
  刘协的嘴角抽了抽。“周公,有人建议增加试行度田的郡国,你有何看法?”
  周忠刚要说话,突然一愣。
  他还以为要讨论庐江度田的事,没想到天子要说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陛……陛下,试行度田尚未看到成果,何必急于推开?而且……这件事不是应该和司徒商量么?司徒府也……”周忠环顾四周。“没人在啊。”
  刘协有些不高兴。
  之前还一本正经的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你现在开什么小差?
  韩遂逮到了机会,不阴不阳的说道:“大夫刚才神游,没留意我们在说什么。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在山东,而是在冀州试行度田。”
  “在冀州?”周忠紧张起来。“那也和司徒府有关啊。”
  “冀州形势不同,如果不给点压力,只怕袁绍不会答应。”杨彪接过话题,为周忠解围。“所以抚军大将军建议,加大对冀州的压力,进军青州,一方面切断冀州对袁熙的增援,一方面迫使袁绍接受朝廷诏书,选择一郡试行度田。司徒府那边已经答应了,就看太尉府的意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