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但是在诸多王爵中,李唐皇室还有一个更顶级的封号。
  弘王。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道教就一句谶语流行于世,在北周末年和隋末的乱世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大唐人尽皆知。
  “老君当治,李弘当出。”
  就是说太上老君会转世成李弘,拯救万民于水火中。
  因为这句谶语,隋炀帝杀了很多叫李弘的人,当然这也没能挽救隋朝的覆灭。
  等到了大唐建立后,李唐江山稳固,这句谶语反而更加流行。
  大唐皇帝就姓李啊,那么李弘是不是就是谶语中的贤君呢?
  到了唐高宗时期,唐高宗将自己和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取名为李弘,向长孙无忌释放出强烈的立储信号。
  不过这位李弘突然暴亡,没能实现这句谶语。
  从此之后,弘王就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王爵。
  李俶听到父皇的旨意,立刻跪拜谢恩,朝廷中东宫一系的官员也激动起来,太子受封弘王,说明皇帝还是不准备改易储君的!
  就在这个时候,商博突然出列而出。
  “陛下,越王向陛下进献贺礼。”
  越王?
  众大臣看向商博,越王送礼的使者被杀,心历书被烧了,不是凑不出新礼物吗?
  不少大臣纷纷摇头,有了太子和齐王的贺礼,越王就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
  还不如就这样糊弄过去,这个商博非要在这个时候送贺礼,不是要抢太子和齐王的风头吗?
  关键是你能抢的了吗?肯定是抢不了的啊!
  你越王什么水平,陇右是什么地方,能和太子和齐王比吗?
  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第五百一十五章 历书的重要性
  越王?
  越王的礼物不是被烧了吗?
  就连护送历书进长安的星相师都死了,越王还能送什么礼物?
  送礼这事情,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贵重的礼物往往要压轴送的,如今皇帝刚收了红珊瑚树和“仙丹”,你越王就算是拿出一件贵重的礼物,那也比不上前两个啊。
  皇帝的心理阈值都已经被拉起来了,现在送礼还不如不送。
  群臣都是这么想的,就连御座上的皇帝也在皱眉,似乎对商博这个唐突的节度使留后不满。
  只听到商博说道:“陛下谕旨,由越王主编的新历书已经编写完毕,请陛下允许小使进献历书!”
  这下子大家都惊讶了。
  其实越王要编写历书,这件事群臣基本上都是当做笑话来听的。
  上皇时期僧一行编写大衍历,如今朝堂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过。
  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见食分数,复测见恒星移动。十五年而历成。
  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如此费尽心力所编写的大衍历,也在天宝十年就逐渐失准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受制于古人天文观测的技术,以及对于行星轨道认识的不足,再加上数学工具的缺乏,大衍历能够准确预测十年的节气和日食月食,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大衍历耗资巨大,又耗费了巨大的心血,所以在大衍历失准之后,上皇也没有兴趣再去编制新历。
  历法之于古代封建王朝的意义巨大,远不是今日人可以理解的。
  历法对于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让农民根据时节生产,这个自然是很重要的。
  可是除了指导农业生产之外,盛世君王热衷于修订历法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历法可以让王朝拥有对异常天象的解释权。
  自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提出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之后,文臣集团就拥有了一项制约皇权的手段—谶纬之说。
  利用天地异象,儒生可以用天人感应学说来解释这些天象异常,从而以此来指责皇帝失责,上书劝谏皇帝,甚至逼迫皇帝下罪己诏来放弃原来的政策。
  可以说王莽篡汉的基础,也就是儒生这一套谶纬之说。
  虽然后世的皇帝打了补丁,逐步废掉了儒家这一套天人感应学说,可是这套说法在民间依然拥有广泛基础,而且皇帝自己在遇到异常天象的时候,也会疑心是不是真的老天爷降灾。
  这时候,天文星相的解释权,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这也是历代不允许民间私习天文学,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天象来搞事情。
  皇家修订历法,就能预知异常天象出现的时机,那皇室就拥有日食月食之类天象的解释权,从而防止大臣和叛乱者利用天象做文章。
  这也是一直到唐宋之前,在史书上皇帝依然经常因为天象异常下罪己诏,但是到了元代郭守敬编写了更精确的授时历之后,明清皇帝就很少这么做的原因。
  一份能够准确异常星象的历法书,就能让皇室在解释星象中占据主动权,这也是盛世帝皇需要修订历法的原因。
  没有人相信越王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修订一套有用的历法,大部分文官的看法是,这份越王的历法书顶多就是一两年的历书,预测未来一两年的节气和星象。
  本来是只是为了哄皇帝开心弄一个好彩头,却还在送往长安的时候被劫了。
  虽然上一次向凤翔府报捷,越王在朝廷中知名度大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