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周!敦!平!
  作者有话说:
  1诗出自李商隐《公子》。公子年纪不小,然而陛下还不让他结婚,因为公主年纪还小——陛下想等一等让他当自己的女婿。
  第125章 鸣鸾1
  还我自由之身
  建业一月宜看雪,二月宜看梅。三四月颜色渐多,所谓“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1——三月宜看紫藤,四月宜看黄木香。
  一月将尽,今年冬天建业未曾下雪。梅花渐渐开放,冬天没有下雪,若想看看和白雪差不多的景致,可到水目山下高平郡王的府邸里看白梅。
  高平郡王的府邸原是南朝朝臣萧煌的宅邸。萧煌称人间共有笛、雪两绝,他曾在水目山中一座准提菩萨塑像的手上发现了名笛准提,随后就在水目山下建了宅邸,住在了山下。
  萧煌爱雪,因此将自己建在水目山的宅邸起名为“影雪山房”,在宅中一处名叫“隐房栊”的院落里亲手种下了两株白梅,又移种了多株白瓣玉兰树,以白梅和玉兰代替霜雪。
  百十年来,隐房栊经过了多次重修,一株玉兰和两株梅树却依旧留在原地——如今梅树已有百岁,花枝笼盖了半个前院,而玉兰树长得高,高出了房顶。每年自梅花开放到玉兰开放,隐房栊中高低尽是白色,碎玉乱琼压枝,风过之时,纯白花瓣零落如雪。
  高平郡王荀靖之因为杀人冒犯了国法,回建业后受了笞刑,受刑后就一直在隐房栊中养伤,除见了舅舅、舅母外,几乎不见外客。宗室诸王及长公主出镇诸州,原扬州在明夷二年被重新划分为江北的北扬州和南边的南扬州二州,高平郡王的姨母原寿昌公主、如今的延光长公主守在江北的北扬州,他的亲哥哥当阳郡王守在湘州,过年时长公主和当阳郡王都没回到建业。
  荀靖之笼居宅邸中,长日无事,太医不让他动刀动剑,要他一定静养,他便待在屋子里弹琵琶抄书。
  荀靖之弹的琵琶是至宝琵琶青象。太极宫大乱时,一位宫中乐人乃是知音之人,宁要琵琶不要性命,冒着大火找回了差点被烧毁的庄宗遗物青象琵琶,抱着至宝琵琶一路南逃,到达建业后,将琵琶献给了陛下。陛下将青象转赠给了外甥靖之。
  庄宗去世时,枕下放着一缕靖之的头发。
  荀靖之或许是当今活在世上的人里,唯一一个弹过宝象、玄象、青象三把至宝琵琶的人。宝象曾是他的琵琶,日本国内亲王曾请他弹奏玄象,如今他拥有了庄宗的青象琵琶。
  他与物有缘,与人无缘。
  荀靖之不爱见人,崔琬是为数不多能见到荀靖之的外人。荀靖之除了抄庄宗亲自注解的《金刚经》外,还向崔琬借了书。崔琬每次来拜访郡王,都会带来几卷《隆正文英》——他拿来的《隆正文英》上留有孝仁皇太女批点校对的朱笔笔迹。
  宣城崔家是风流名门,在南朝时曾被沈明帝称为“文采崔家”。崔家至少有一万卷藏书,《隆正文英》共有六百卷,普通人家连一百卷也难抄得,陛下也不过存有一份《隆正文英》,而崔家竟然藏有两份共一千二百卷《隆正文英》——其中一份中有十卷甚至留有孝仁皇太女的朱笔亲批。
  天色将晚,门人通传有人来访,递上了崔琬的名帖。
  荀靖之看过名帖,让婢女用织绫包起自己已经抄完的三卷《隆正文英》,打算一会儿还给崔琬,让崔琬先收回崔家。
  有人随着门人走进了府中。
  婢女点燃蜡烛,挑亮了蜡烛。荀靖之想,既然是见崔琬,他和崔琬都是男子,就让人将人直接请到隐房栊来。隔着白梅花影和屏风,荀靖之看见了走来的人。不是崔琬。
  一位披着鹅黄色轻纱大衫的女子被引进了屋中,站定后向纱屏后的荀靖之拜了一拜,唤他:“郡王。”
  许朝太子、公主及诸亲王称“殿下”,圣人称“陛下”。郡王就是郡王。
  荀靖之点了一下头,示意那女子起身,问她:“伯玉兄没来么?”
  女子起身,经过白梅树时落在衫子上的几瓣梅花随着她的动作掉到了地上。她说:“回郡王,崔大人没来。是崔大人叫我来的,我自己来,大人不来。”
  “辛苦你来一趟。你来替你家大人取书?”
  “我不是崔家家婢,是乐坊的乐伎。”乐伎说完偷偷抬头,隔着纱屏观察荀靖之的神色,似乎是怕他发怒。
  荀靖之的神色很平静,声音也没有变化,只问:“不来取书吗?”
  “不取。不但不取,崔大人还要我为郡王送一样东西。”乐伎在回答时悄悄观察屋中的陈设——屋中玉帘低垂,不设金器、不设银器,十分素净,隔开乐伎和高平郡王的屏风也不过只是一扇素纱屏风。
  荀靖之问:“什么东西?”
  “消遣。”乐伎回答说。她对屏风后的高平郡王感到好奇。建业的人们没怎么见过高平郡王,只知道高平郡王和哥哥当阳郡王长得一模一样,孪生兄弟本来就稀奇,而高平郡王又是一位失而复得、盛宠不倦的郡王,因此建业人总是对他充满了好奇。传言就在这种好奇下滋生蔓延:有人说高平郡王每天晚上都睡在棺材里;有人说高平郡王修道通灵,能看见鬼;又有人说高平郡王不是因为通灵所以能看见鬼,而是被恶鬼缠上了,夜里必须要僧人在自己身边诵经,否则不能入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